您现在的位置: 阿拉屋里 >> 教育教学 >> 教育科研 >> 精彩文摘 >> 正文  
  美国教育改革探秘(下)         ★★★★★
美国教育改革探秘(下)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463    更新时间:2004/11/11    文章录入:wulftx ]

能力培养和潜力开发

美国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科技,但是美国政府一直在呼吁教育改革。一个落后的教育能够支撑一个先进的科技吗?答案在哪里?

应当说,美国教育的落后是相对于它要保持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目标而言的,实际上它仍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以美国的中小学生与我国的中小学生作比较,他们的知识程度明显低于我们,但是在能力培养和潜力开发方面却具有明显优势。美国的初等教育对知识传授强调不够,特别是数学、自然科学、语文等课程的基本知识较差。在国际中学生科学课程等测试或比赛中,美国学生的成绩常常处在下游。他们现在的教育改革重点是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美国的中小学教学的长处是充分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根据他们好奇和好动的天性,寓教于乐,着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美国的小学较多采用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对学生的约束较少,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小学教师都拿出很多课堂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从不简单地否定学生的设想,总是分析每种方案的优点和不足,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总结。中学阶段开始实行学分制,各校都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往往有几十种课程供学生选修。学生修满基本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如果有余力修高水平课程,则学分为大学所承认,可谓“丰俭由人”。有的学校还设有“优秀毕业生证书”,能多修学分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学生才可能得此证书。获此证书者有较高机会进入名牌大学及获得奖学金。

美国中小学教育重视科学教育。目前正在推行的《2061规划》是一个具有超前思维的科技素质教育蓝本。它的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技术素质,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急剧变化的高技术社会的挑战。这个规划将幼儿园到高中13年教育应学到的基本科技知识归纳为12大类:科学、数学和技术的本质为三项总论;其他九类为自然界的构成、生态环境、人体生理、人类社会、技术世界、数学世界、科学史观、共同课题和思维习惯。专家认为,学生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统共只需学十几门课程,每门课程要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知识,还要辅以技能训练。如在关于人类进化的课程中融入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使学生获得这一领域的系统知识。

美国除了拥有规模庞大的公立教育系统,各种社会力量办的学校也很多。私立教育比较发达,私立中小学占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近年来克林顿政府又大力支持发展公办民营或公办私营的“特许学校”。孩子选择学校的余地较大,家长可以根据财力和孩子的特长、喜好等选择学校。私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较高,大学的不少高材生多出自这些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立教育的不足。

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是一个重要导向。美国名牌大学录取新生的标准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外活动和推荐面试评分各占14。企业从毕业生中招聘新人时,非常看重组织能力、领导能力、社交能力、独创能力和个人特长等素质。有时候面试就是企业或研究机构的专家同数名应聘者在一起喝咖啡,一两个小时天南地北地闲聊足以显山露水,反映出个个综合素质的差异。

美国教育的强项是高校的研究生院。除硬件设备条件好、研究生数量大这两大优势外,最重要的一条是导师大多从事前沿领域的科研(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来自高校),课程紧密结合实际,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角色转换跨度较小。这一阶段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大量人才在这个阶段结成正果。

当然,在回答“先进的科技,落后的教育”这个问题时,还应该考虑到美国凭借经济优势,从国外吸纳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弥补本国教育的不足。另外,宽松的人才流动机制和自由的学术环境都十分有利于人才结构的优化。这些则是教育以外的问题。

  • 上一篇文章: 美国教育改革探秘(中)

  • 下一篇文章: 课堂教学与教师发展(顾泠沅)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悦己才能悦人[3591]

  • 莫把天窗当摆设[3796]

  • 夏季用车的四大危机对策[3807]

  • 雷暴天气 谨防爱车被“雷劈…[5122]

  • 2011年浙江高考理综(物理…[448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给女儿的信(写于2005年儿…[6417]

  • 《光谱和光谱分析》同步练…[5000]

  • 《光电效应》同步练习[4959]

  • 《光的衍射》同步练习[4921]

  •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双缝…[4624]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浙ICP备05020929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11        站长:吴磊峰        页面执行时间:89.84毫秒
    欢迎你!阿拉屋里的第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