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阿拉屋里 >> 教育教学 >> 教育科研 >> 精彩文摘 >> 正文  
  课程改革的难题及对策分析(11)         ★★★★★
课程改革的难题及对策分析(11)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教育报    点击数:1521    更新时间:2004/11/5    文章录入:wulftx ]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新课程倡导创设情景,结果——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有的教师在教学生学习生字时用多媒体演示,这样一来,写字的过程没有了,笔顺笔画也看不出来。还有的教师把课本上的图画做成课件,再用多媒体演示出来。针对这种做法,一些教师的看法是,运用爹媒体教学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的思路上,通过信息技术主要是呈现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向学生展示在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图形,使学生更生动、更丰富地了解教学内容。

有专家认为,不应该夸大信息技术在新课程中的作用,也不应该川信息技术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有的地方评课,把教师授课是否用多媒体作为一项指标加分,而且不管该不该用,用得好不好。似乎教师授课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这完全是一种误导。

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但设置情境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技术,许多情境的设置是基于生活的,根本不需要昴贵的器材。比如,地处江南水乡的学生学习荷花,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荷花图,如果改成让学生给荷花配图不是更好吗?再比如,化学课利用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部可以创设学习情境,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元素量含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影像或图片资料。教师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境。

专家建议,要避免教师投入太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应当根据不同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对信息技术进行多样性、创新性的应用,防止技术配置和信息技术应用上的“一刀切”。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之中,应当适度、适合,不要为了技术而使用技术,用的不恰当反而增加教师的负担,城市有城市的特点,农村有农村的优势,不必追求一致。有些课就是用了现代化手段,表面看很花哨,也有可能搞的是机械的学习活动。

专家还建议,教学中要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的结合,不应忽略原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技术的更新不应盲目攀比,应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物投影仪、录音、录像等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可以观察的、动手做的、该写的、该画的不能取消。比如地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当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当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地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专家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绝不是“两张皮”。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全文摘自《中国教育报》200311115285号)

  • 上一篇文章: 课程改革的难题及分析对策(10)

  • 下一篇文章: 爱因斯坦趣闻录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 悦己才能悦人[3591]

  • 莫把天窗当摆设[3796]

  • 夏季用车的四大危机对策[3807]

  • 雷暴天气 谨防爱车被“雷劈…[5122]

  • 2011年浙江高考理综(物理…[4488]

  •  
     最新5篇推荐文章
  • 给女儿的信(写于2005年儿…[6417]

  • 《光谱和光谱分析》同步练…[5000]

  • 《光电效应》同步练习[4959]

  • 《光的衍射》同步练习[4922]

  •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双缝…[4624]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浙ICP备05020929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0-2011        站长:吴磊峰        页面执行时间:80.08毫秒
    欢迎你!阿拉屋里的第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