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作为教授的爱因斯坦的创新意识(二)

作为教授的爱因斯坦的创新意识(二)

作者:佚名    转贴自:博客论坛    点击数:1905


§1.9 微观物质中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
  为了探究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本质,我们就得溯源至它们的源头,微观物质中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反引力子在与引力子的对抗中形成夸克、电子、光子、中微子,所以这些粒子具有最小单位的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称为原始引力场原始反引力场。质子、中子、介子、超子等重子是由多个夸克组成,形成复合引力场。多个质子与中子能组合成原子核引力场原子核反引力场。上述引力场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引力场始终保持球形,自转轴两端是引力子的输出口。随着引力场的形成,产生相应的反引力场。原子组合成分子,将形成一种化合引力场
  在球形的原子核引力场中,引力子的运行路线与天体相似,引力子束缚着电子的接近光速围绕原子核运行,可以将原子核比作太阳,电子比作地球等行星,在这里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形成持久平衡。原子核引力场对原子外部的作用力很小,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所以它们有能力组合成分子,却无力束缚距离较远的分子或原子。粒子的自旋是由自身引力场的引力子拉曳造成的,与天体的自转一样。
  两个核子势能U(r)和核子间距r的关系近似反映了原子核引力场和反引力场的基本性质,质子、中子都是由引力场束缚反引力场形成的,当r逐渐减少时,首先触及的是向内吸引的引力场,且强度急剧增大,当r减少到ro=0.48F时,触及的是反引力场,在质子和中子中表现为强核力,产生向外的巨大斥力。在1.7F0.48F这一范围内,主要运行着超光速的引力子,它们将超光速的反引力子束缚在小于0.48F的范围内。
  夸克、电子、光子、中微子的原始引力场中又可分左引力场右引力场。左、右引力场可以拿左手与右手来作比喻,如左手与右手互为镜像,在同一平面上,左手与右手不能互相重合,但将左手翻个面,便能与右手重合,所以左、右引力场可以存在同一粒子中,而不相互碰撞,但左引力场及束缚的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及束缚的右反引力场的作用力却是相反的,左引力场中引力子全部向左呈弧线向内旋转,左反引力场中的反引力子在左引力场引力子的束缚下,全部向左作圆周旋转;右引力场中引力子全部向右呈弧线向内旋转,右反引力场中的反引力子在右引力场引力子的束缚下,全部向右作圆周旋转。
  在电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中存在左引力场,右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引力子与反引力子自旋速度高,且方向相同。从正、反奇子的运行图可看出,独立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自旋方向是相同的,但它们都是球对称的,在粒子中,反引力子翻个身,就变得与引力子自旋方向相反,如此就不阻碍两者的有序运行,所以在粒子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看上去是自旋方向相反的,就象有机分子中自旋相反的负电子。
  引力子、反引力子都有自旋轴,自旋轴即是反奇子的输出口,与引力场形状相同,宇宙中这些球形旋涡场的基本形状都是相同的。
  在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和反引力子都有质量,且质量相同。
  在引力子、反引力子中,正奇子、反奇子自旋方向相反,质量为0。正奇子、反奇子没有结构,是点状能量,只是运行轨道不同,图39为反奇子运行轨道,图40是正奇子运行轨道。在黑洞的巨大压力中,反引力子外围的部分正奇子被压入反奇子的轨道,由于它们都是球对称的,正奇子翻个身就变得与反奇子的自旋方向相同,成为反奇子。正、反奇子自旋相反,使反奇子能有效束缚住正奇子,正奇子也能支撑住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将正、反奇子比作两个齿轮,它们在相互制衡中必须是自旋相反的。
  一、粒子的质量生成
  粒子的质量生成一直是物理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同是自旋为1/2的轻子,µ子和电子的质量竟相差约207倍,任何理论都难解释,笔者认为这是粒子在转化过程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也随之相互转化,使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差增大造成的。
  粒子的质量不仅与天体引力场有关,而且与自身引力场与反引力场也有紧切关系,由于粒子中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在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产生两种相反的力,所以当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相等时,粒子质量为0,如光子;但绝大部分粒子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并不相同,因此粒子的质量大小与自身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强度差成正比。
  光子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都是平衡的,因此质量为0,能量高的光子中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数量多,反引力场与引力场强,能量低的光子则反之。
  三代轻子、夸克之所以出现巨大的质量差异,也源于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其中第一代是构成我们周围复杂纷纭的物质世界的基本组分,第二代和第三代构成的物质寿命都极短,这是因在高能加速器中高速碰撞使第一代轻子、夸克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平衡,如第三代τ子的质量略大于1780MeV,是第一代电子的3500倍,τ子中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远多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所以生成的质量很大,但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严重失衡的粒子是极不稳定的,以极快的速度转化成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较平衡的小质量粒子,如电子、光子、中微子。
  0质量光子碰撞可以生成有质量的正、反电子,是因光子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在碰撞中形成不平衡,生成自旋相反的正、反电子。在正电子中,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强于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电子右旋,带正电;在负(反)电子中,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强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电子左旋,带负电,正、反电子质量之差等于光子。其它正、反粒子也可以此类推。
  二、夸克禁闭的原因
  夸克的左右引力场与左右反引力场很不平衡,有些夸克的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中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远远多于左引力场与左反引力场,有些则反之,所以由夸克组成的强子质量远大于电子,也造成单个夸克是极不稳定的,以极快的速度转化成光子或轻子,所以我们无法分离出单独的夸克,夸克的这种特性可以从πk介子、超子等不稳定粒子中清楚看出,强子相撞会转化成光子或轻子,也就是夸克都转化成光子或轻子。三个夸克组合成质子形成质子引力场,这种引力场能使夸克不衰变,就象中子进入原子核,组成原子核引力场而不再衰变一样,所以夸克必须被禁闭在质子内才能稳定。
  正粒子和反粒子都有左右引力场和左右反引力场,差别只在于两者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强度差正好相反,所以它们自旋方向相反,电符相反,质量相同。有质量的正反粒子碰撞转化成0质量的光子,是因在高速碰撞中使粒子的左引力场、左反引力场与右引力场、右反引力场形成平衡,就成了0质量的光子。
  自旋为0的粒子是极不稳定的,因为它们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处于激烈的对抗之中,所以它们的质量都很大,但未形成主导的左引力场或右引力场,使粒子产生左旋或右旋。而且质量越大,说明它们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越不平衡,衰变速度越快。
  三、化合引力场
  在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两个或多个原子核引力场相互吸引,首先克服原子外围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使原子紧密的粘合在一起,分子中原子都是非球形的,象被压扁了似的,这是一种强大吸引力,传统理论已无法给出正确的回答,实际这就是原子核引力场,它们在彼此靠近中形成化合引力场。化合引力场实质上只是多个原子核引力场(图的相互作用,原子核引力场、化合引力场是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色散力、氢键的主要成分。
  金属键最能说明强大原子核引力场的存在。金属原子结构的特征是最外层价电子数目少(通常12个),而且价电子与原子核间的结合力很弱,极易脱离原子核成为自由电子,金属原子失去价电子后成为正离子。在金属晶体中大部分都是正离子,其余都是中性原子,这些正离子之间的库仑静电排斥力远远大于正离子对自由电子的库仑静电吸引力,因为原子核与自由电子(原来的价电子)的结合力很弱,而且金属原子外围有着很多负电子,因此金属原子间的库仑静电排斥力是很大的,按照传统理论推演,金属晶体本应该是最不坚固的,或者根本不能使两个金属正离子靠近,金属晶体根本无法存在。而实际上恰恰相反,金属键结合力最强,组合成的金属非常坚固,这是为什么?笔者指出,这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强,组合成的化合引力场也最强,表现为金属键的结合力强。在金属晶体中,是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的引力与原子外围的众多负电子之间的库仑静电斥力形成平衡。当金属原子相互靠近,形成化合引力场,由于金属原子最外层的价电子极易受到其它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的吸引,因此这些价电子极易成为共用电子,就象有机分子的共用电子
  离子键的特点是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那么与此有关的传统理论就存在很大漏洞。NaCl都是电中性的,Na^+Cl^-组合后必然是电中性的,那么在NaCl晶体中,每个Na^+离子就不可能用库仑静电吸引力吸引着6Cl^-离子,同样每个Cl^-离子也不可能用库仑静电吸引力吸引着6Na^+离子,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此其中必然还有一种未知的强大吸引力,那就是原子核引力场。
  传统理论将正离子与负离子之间库仑静电吸引力描绘得很强,其实正离子的正电之源在原子核,它对负离子外围的负电子的库仑吸引力远远小于正、负离子外围的负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因为后两者距离近,且正、负电荷同量级,因此用库仑静电力根本无法使正、负离子结合在一起。
  离子键的本质:金属原子之所以容易形成正离子,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强,束缚了大量的负电子,而使外围的负电子间存在较强库仑静电斥力,加之当中有大量负电子阻挡,使原子核引力场输出的引力子对最外围的负电子的束缚力降低,在负电子间库仑斥力作用下,金属原子最外围的负电子较易脱离原子核引力场,形成正离子,与太阳引力场对外围行星的束缚力低的情况相似。在离子型化合物中非金属原子的情况恰恰相反,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相对弱,外围的负电子少,负电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也相对小,非金属原子的原子核引力场较易吸引一个额外的负电子,形成负离子。由于正离子的引力场强,能与负离子形成较强的化合引力场,因此离子型化合物一般都是固体。这其中当然也有过去认为的正负离子库仑静电吸引力的作用,但绝不是主要作用,因为正负离子的库仑吸引力还远不及正反离子间最外围的负电子间库仑斥力,因为后两者距离近。
  共价键的本质:两个原子(AB)在彼此原子核引力场的吸引下靠近,当下列吸引力与斥力形成平衡,即成键,吸引力:AB)原子核引力场对BA)原子核与BA)负电子的引力,AB)原子核对BA)负电子的库仑吸引力;斥力:A负电子与B负电子的库仑斥力,A原子核与B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如两个氢原子互相靠近时,氢原子核引力场之间的引力克服负电子间的库仑斥力,当它们渐渐靠近直到两电子的波函数发生叠加,两电子由原来各从属于一个质子变成两个质子所共有,成为一个氢分子。两个质子组合成的化合引力场束缚着两个电子。
  在有机分子中一般都具有自旋相反的成对电子,这些负电子都有相同的左右引力场和左右反引力场,之所以看上去自旋相反,是因原子在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原子核引力场中的引力子运行路线有所改变,形成化合引力场,在这种引力场的作用下,其中一个负电子被倒置,就象两个人分别处于直立态和倒立态。
  在分子中有一种规律,即大质量的原子居于分子的核心,如血红蛋白,原儿茶酸根34—双加氧酶,细菌核苷酸还原酶的R2蛋白质中都是以铁原子为核心,这是为什么?这是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笔者提出,这是因为铁原子的引力场强,能束缚较多轻原子在它周围,如铁等重原子引力场能束缚1520个原子直径范围内的原子。铅、铊、汞等重原子之所以对生物体有害,是它们的引力场过强,使周围分子的主链断裂,如汞离子对硫醇类化合物具有较大的亲和性,这种相互作用以及伴随所形成化合物的稳定性,使得许多蛋白质和酶结构中的必需硫醇类失去活性。
  分子间作用力可分色散力、静电力、诱导力三种,其中色散力是其中主要成分,它存在于所有的分子之间,是一种吸引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作用范围约几百pm,属于长程作用力。色散力就是原子核引力场或化合引力场形成的。分子间相距较远时,主要表现为引力(万有引力),而当分子靠近时,就会出现排斥力,这是一种短程力,正是负电子间的库仑静电斥力。
  四、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综述
  在微观物质中,单一粒子(夸克、电子)的原始引力场聚合成复合粒子(如质子)的复合引力场,复合引力场聚合成原子核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再聚合成化合引力场。在宏观天体中,原子核引力场聚合成集成引力场,当恒星的集成引力场没有了由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组成的反引力场的制衡,就演变成纯引力的黑洞引力场。
  原始引力场、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化合引力场及其对应的反引力场时刻参与物质的自组织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各种旋涡或水波图案,如在贝鲁索夫扎索廷斯基反应BZ反应)中形成的螺旋和水波图案,化学钟里形成的螺旋波与原始粘菌、旋涡星系、飓风很相似。混沌是引力场和反引力场之间逐渐建立秩序的过程。
  将引力场与反引力场分列开来,两者的运行都是线性的,但这两种对立的场相互作用,就使物质的运行呈现非线性,所以实际上宇宙万物的运行都是非线性的,加之现实宇宙环境各种引力场、反引力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干扰,形成了众多混沌和不确定。
  从微观角度看,宇宙万物的运行都是非线性的,而在宏观上近似线性,如理想无干扰的引力场是线性的,所以宏观天体的运行近似线性。
  宇宙奇点是混沌的,在理想无干扰的状态下,正奇子、反奇子、引力子、反引力子的运行是线性的。宇宙万物正是在这种混沌中建立秩序,并在外界引力场、反引力场的干扰下打破秩序,形成混沌,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引力子之所以难以侦测,是因我们还没有设计出接收超光速引力子的仪器,目前我们连中微子都很难捕捉,更何况侦测比中微子小10^8倍的以超光速运行的引力子,引力子的穿透性比中微子强得多,小物体的引力之所以难以测量,是因小物体只能形成化合引力场,作用范围只相当于520个原子直径。在原子中引力时刻在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抗衡,输出到原子外的引力子本就很少,加之地球环境中辐射着各种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其中主要是地球引力场,月球引力场次之,原子辐射出的引力子有些被它们击散,要测量两本书之间的引力,就好比在一大块1021特斯拉的超级磁体上测量两粒10高斯的磁珠间的吸引力,是不可能得到准确数值的。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密度成正比,与天体引力场内引力子密度成正比,与天体引力场中的引力子穿入物体内与其内部的反引力子、引力子撞击的次数成正比。
  牛顿、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只是对宏观天体引力场(集成引力场、黑洞引力场)的近似描述,只适用于宏观天体引力场,而不适用微观物质中的质子引力场、原子核引力场、左右引力场,而且不管在宏观和微观引力场中引力的作用距离都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长。
  总体而言,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适用范围比牛顿引力理论广,而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适用范围则比前两者都广得多,发现了多种微观引力场,但并未推翻前两种引力理论,而是对引力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先入为主的主观之见,会影响实验结果,如科学家希望电子具有波的性质,那么他们安排的实验给人的感觉经验电子就是波;反之,希望电子具有粒子的性质,则其安排的实验给人的感觉经验电子就是粒子。又如科学家在相对论的光速是速度极限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下,并假定引力子是与电子同级的粒子,然后根据假定光速恒定的数学方程,推算出的引力波速度当然是光速的,如200298有科研人员运用射电望远镜对经过木星的一个类星体的光进行测量来推测引力波的速度,这只不过是运用有严重问题的理论推导出的错误结果,只是一些深受旧范式影响的人对光速是速度极限这种旧范式的维护。
  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的错误认识,认为引力效应非常微弱,设计的引力波探测器只能对如超新星爆发这类比较罕见的突发事件进行引力探测,实际上并不是引力效应非常微弱,而是引力子穿透性太强。加之人们对微观引力场不了解,并错误地认为引力场作用距离无限远,实际上宏观天体引力场和微观引力场的作用距离都是有限的,在原子尺度上我们实际上已经探测到微观引力场的吸引力,却将其归入强核力中,实际上,引力无处不在,空中物体的下落就是受到无所不在的地球引力场中强大引力子流的拉曳形成的,地球引力场要束缚住大气层,就需要有足够密度的引力子流时刻与大气分子形成相互作用,如果引力子流密度低,就无法形成大气层,地球引力场就象一张无形的大网,网住大气层,网住世间万物。人们过去认为天体引力波象水波一样辐射出去,这种水波辐射只能产生向外的力,如何能形成向内的吸引力,难道是引力波到达目标点后,突然掉头往回拉,这是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中推算出的结果当然是错误的。
  法拉第、玻尔、爱因斯坦、费恩曼等科学巨匠都善于通过物理现象来探求物理本质和解释,并从哲学层面加以把握,而认为数学运算是第二位的,因为在新的未知科学领域,很可能还没有相应的数学工具。玻尔一向认为,对于物理学观念的讨论来说,数学是不重要的,我们已经见识过,在BKS那篇洋洋万言的论文里,只有一道简单的数学公式。物理学中的大部分重要进展都是由物理直觉造成的,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属于一种唯象理论。
  过去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地错误认识。纸片之所以轻,是因它的密度、质量小,地球引力子与纸中的反引力子、引力子撞击次数极少。铁块之所以重,是因它的密度、质量大,地球引力子与铁块内的反引力子、引力子撞击次数较多。
  由于我们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其中反引力子构成了我们可见的形体,我们时刻都在做反引力的事,包括我们的一举一动都需要克服引力,我们本质上是反引力的。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看,只要我们盯着旋涡场看,就会出现头昏、眼花、恶心,而盯着水波场看,却是赏心悦目,同心圆在社会中运用极广。
  我们目前捕捉不到引力子是因为科技的局限,但绝不能无视这种在宇宙的宏观和微观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引力和引力子,不然我们一生的科研成果将很可能被后人证明为是一种谬误,这也是牛顿和爱因斯坦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引力理论都形成巨大科学革新的原因。
  §1.10引力推进器
  利用引力的特性,可以设计出一种引力推进器。用纯反引力子作为宇宙飞船的外壳涂层,这样宇宙天体的强大引力子流将无法穿透反引力子涂层,转化成宇宙飞船强大的推进力。这种宇宙飞船最好设计成碟形,在宇宙空间中,它的圆盘与引力子流垂直,便于接收更多引力子,进入行星大气层,则以飞翼方式飞行,还需加装一种推进器,使用可转向喷口,产生向下、向后或向前的推力。采用这种引力推进器就可以实现超光速飞行,这种宇宙飞船的能源是宇宙无所不在的引力,动力源是各种大天体,拥有无限续航力。
  目前,可采用致密板(铅或其它更重的元素)产生推进力,金属板面与天体引力子流运行方面垂直,可接收到更多引力子,利用大天体的引力加速,加速到一定程度后,再小角度转向,飞离天体,再寻找强引力场,如此在空间中借助无所不在的引力场,实现星际旅行。这种引力推进器的形状与太阳帆相似。
  还可设计一种超光速与接近超超光速的空间推进器,关键是在空间推进器反应室内涂上一层纯反引力子或装上一层纯引力子薄壁,就可抵御引力子级物质核反应(E2=mb^2)和奇子级物质核反应(E1=ma^2)的超高温高压,喷口射出的超光速或超超光速能量流,使宇宙飞船以超光速或接近超超光速飞行。这种空间推进器结构简单且高效,由反应室(类似于现有航天推进器的氢氧燃烧室),喷口和加料系统组成。接近超超光速飞行将能打开虫洞之门,虫洞即在引力子之中,引力子内的正、反奇子正是以超超光速运行。也许终有一日,人类能在1秒内到达宇宙的另一端。
  超光速飞行对生物体没有伤害,要知道地球上的每个人时刻都在以600公里/秒运动着,却毫无感觉,因为地球时刻围绕太阳公转,太阳系时刻围绕银河中心黑洞公转,而整个银河系则以更快速度向外飞行。生命在运动中诞生。
  §1.11 质量是什么?
  粒子是宇宙万物的构件,知道了粒子质量生成的机制,也就解释了质量的本质:质量源于天体引力场与粒子中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相互作用。而在宇宙大爆炸之初,010^44秒内,引力还未生成之时,宇宙质量为0,到了普朗克时间10^43秒,普朗克质量为2×10^5,这是因为当时引力与反引力刚刚生成,还没有形成引力场,所以当时宇宙只有这么一点质量,但普朗克能量却是极高的,达到10^19GeV,温度10^32K。在宇宙时标0秒时,宇宙奇点体积为0,质量为0,用通常的标准看,就是一种的状态,但其中却蕴藏着极高的能量,宇宙就是这样进行着有生于无,无生于有的轮回。
  同时可知,正奇子、反奇子没有质量,只是一种类点能量,但组合成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在天体引力场中是有质量的。
  物体在加速中之所以会增加质量,是因它们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这三种有质量粒子构成,有质量粒子在加速中,其主导的左或右引力场、反引力场中引力子、反引力子与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流的相互作用力增大,即碰撞速度增大,表现为粒子质量增加,这时速度增大与质量增加是成正比的,这是相对低速的情况,但当有质量粒子(如质子)被加速到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会急剧增大,此时速度增大与质量增加是非正比的,十分反常,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有质量粒子内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本就不平衡,在与天体引力场的相互作用中生成质量,当该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时,就使其内部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运行不平稳,使不平衡急剧加大,表现为质量急剧增加。无质量光子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虽然是平衡的,但也只能维持在光速上,超过光速就会使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不平衡,使光子速度降为光速。

  就算在同一天体引力场内,如地球上,质量也是不守恒的,这从粒子的相互转化中可清楚看出,三代轻子、夸克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而第二、三代轻子、夸克都源于第一代轻子、夸克,一种粒子在转化成另一种粒子后,大多会凭空增加或减少质量,有质量粒子在加速中也会增加质量。
  质量不守恒能量等于速度与笔者前述的物质幻象性速度支撑物质泡沫的道理是相通的,它们都展现了宇宙的本质: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相互作用。
  假设在宇宙大爆炸之初(10^36—10^2秒),正反夸克、正反电子碰撞后全部转化成无质量的光子,那今日宇宙只剩下微波辐射,宇宙质量为0。质量到底是什么?宇宙万物都是由粒子构成,解释了粒子质量生成,也就解释了宇宙万物质量的生成,质量的本质。笔者指出质量源于天体引力场与微观粒子引力场、反引力场的相互作用。
  关于质量守恒质量不守恒,又涉及理论的适用范围问题。在一定条件下,质量是守恒的,这在以牛顿为代表的传统物理学中是正确的,但在另一些环境中,质量是不守恒的,如在加速器实验环境中和宇宙大爆炸之初,因此粒子物理学家开始探索粒子质量生成之谜,这是新兴的量子物理学的观点,这与宇称守恒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道理是一样的。
  §1.12宇宙大爆炸前后发生的事件
  当宇宙进入黑洞期,目前的绝大部分星系都已演化成巨型黑洞,宇宙显得暗淡。当这些巨型黑洞相互吸引,融合成一个拥有宇宙90%质量的宇宙黑洞时,引力子泡沫已无法承受宇宙黑洞的巨压,引力子泡沫破碎,引力消失,在引力惯性的作用下,宇宙黑洞进一步向内塌缩,这是宇宙时间的最后10^43秒,原宇宙黑洞中的正奇子和反奇子相互碰撞挤压,宇宙时间的最后10^47秒,正奇子和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开始新的大爆炸,新的轮回。
  宇宙时标:
  0秒 宇宙奇点形成,体积为0,质量为0,能量10^65GeV,正反奇子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统一成奇力,并以超超光速向外爆发,宇宙大爆炸开始。
  10^47秒 尺度2×10^66厘米,质量为0,能量10^65GeV数学奇子生成对称的正奇子和反奇子,正奇力与反奇力产生,并以超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5秒内暴胀10^33倍。
  10^43秒 普朗克尺度2×10^33厘米,普朗克质量2×10^5,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引力和反引力产生,并以超光速向外暴胀,宇宙在10^40秒内暴胀10^10倍。
  10^36秒 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生成对称的正、反夸克,此时反引力表现为强核力,强核力生成,随着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强核力锐减。
  10^12秒 随着温度降低,光子碰撞生成对称的正、反电子,正、反电子碰撞生成正、反中微子,弱核力与电磁力分离,在上述过程中,反引力不断通过光子这个媒介将自己分化成电磁力和弱核力。
 由于在10^36—10^4秒时能量太高,正、反夸克无法形成束缚态,而是四散纷飞,一部分正反夸克碰撞转化成光子,光子碰撞又生成正、反夸克。
  由于质子、中子是复合粒子,在当时这种极其混乱的环境中,正、反夸克不可能组合出对称的正、反质子和正、反中子,出现不对称是必然的,正、反夸克最终转化成强子可能出现四种情况:
  (1)质子,中子
  (2)质子,反中子
  (3)反质子,中子
  (4)反质子,反中子
  其中在(2)、(3)这两种情况中出现质子(反质子)与反中子(中子)完全同量的可能性极小,而正、反中子会衰变成正、反质子,与前者碰撞又转化成光子,所以最终都会有正物质或反物质单独保存下来。其实只不过是地球人类对它们作的标记。
  事实上生成的质子多于反质子,中子多于反中子,即第1种情况。对称的正、反质子与正、反中子相互碰撞转化成光子,至10^2秒,只剩下质子与中子。这就是正、反重子不对称的原因
  如果有人问:10^—12秒时,宇宙火球中同时产生了对称的正、反电子,那这些正、反电子相互碰撞全部转化成光子,正、反中微子,将使质子、中子此后找不到反电子来组合成氢、氦原子,这个问题如何解决?笔者在此提供另一种可能性:在10^—12秒时,宇宙的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都已生成,但此时的宇宙火球的压力和密度远远高于中子星,在这种巨压下,正质子与反电子组合成中子,即在10^—2秒之后极短时间内,宇宙中只有中子,光子,正、反电子,正、反中微子,而没有质子。随后,正、反电子碰撞转化成光子,其中多余的那部分正电子与光子、正、反中微子碰撞后,最终只剩下光子、正、反中微子。由于形成中子的时间不同,其衰变速度也不同,因此,大部分中子衰变成正质子、反电子、反中微子之后,其中的正质子与还未衰变的中子组合成氦原子核,随后并与剩余的反电子组合成氢、氦原子。这就是正、反电子不对称的原因。
  在宇宙时标0—10^47秒时,宇宙质量为0,能量高达10^65GeV,这时能量转化成速度,奇力生成超超光速的正、反奇子,分化成正、反奇力;到了10^43秒时,宇宙质量即普朗克质量为2×10^5,能量降到10^19GeV,这是因为正、反奇子生成对称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已将正、反奇力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成为后两者的能量之源,高达10^19GeV的能量转化成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超光速,这种能量等于引力子中反奇力减正奇力与反引力子中正奇力减反奇力之和;到了10^36秒时,引力子、反引力子组合成对称的正、反夸克,能量降到10^15GeV。从本次宇宙大爆炸至今,宇宙总能量没有丝毫损失,都被束缚在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内,其内的正、反奇子时刻以超超光速运行着,为宇宙万物提供不竭动力。从宇宙大爆炸之初产生的大量高能光子至今已降到微波能量级上,那部分损失的能量又到哪里去了,笔者认为光子在运动中需要动力源,在150亿年中,它们向宇宙空间辐射了一些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因此能量降低。
  1秒以后,温度降至1MeV以下,宇宙进入了核物理的能量范围,科学家对此后的宇宙演化进程已较清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中子与质子组合形成原子核引力场,才不再衰变,原子核、原子、恒星、星系的形成都是由引力与强核力主导的,正奇力、反奇力爆发的超超光速解决了大爆炸宇宙模型中的视界疑难
  宇宙黑洞如何塌缩成宇宙奇点?引力场象一个球形旋涡,在黑洞引力场中,只有黑洞自旋轴两端为引力子输出口。当宇宙黑洞吸入90%的宇宙物质,由于黑洞奇点区的引力子流密度太高,引力子流变得只能输入而不能输出,因此,宇宙黑洞引力子都迅速聚集到黑洞奇点附近,形成一个密度极大的球体,在巨压中,处于球体中心的引力子首先被压碎,球体进一步向内塌缩,正、反奇子以超超光速相互挤压碰撞,融合成无体积的数学奇子,宇宙奇点形成,宇宙时标0秒,体积0,质量0,能量10^65GeV.
  宇宙就象一个气球,将气球吹大的力就是奇力和反引力,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向内收缩。宇宙就是如此从大爆炸到膨胀、收缩,产生再次大爆炸,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宇宙奇点就象一个能源生产基地,产生大量高能的氢原子,黑洞就象一个废料回收站,将铁原子等不能再产生核聚变的重元素回收,压碎后转化成引力子,用于收缩宇宙。

  宇宙总质量超过宇宙黑洞形成宇宙奇点所需质量的10%,即宇宙黑洞只要吸收90%的宇宙物质就可形成宇宙奇点,新的宇宙大爆炸,因此就算在宇宙大爆炸中正、反夸克,正、反电子碰撞后全部转化成光子(称为流产的宇宙大爆炸),这些光子也会被宇宙剩余的10%物质(大部分是黑洞)所吸入,转化成有质量的引力子,而且超光速的引力子最终都能将所有光速的光子、中微子拉回黑洞,重新聚合在一起,开始宇宙新的大爆炸。目前宇宙中的星系中心黑洞大多都源于宇宙剩余10%的物质,这些剩余物质在星系形成的过程中具有很大作用,也解释了为什么星系中某些天体的年龄超过本次宇宙大爆炸的时间。
  宇宙本质上只有两种类型的力,一种是直线向外的力,如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反引力、正奇力,其中正奇力是反引力之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波辐射形来表示。另一种是弧线向内的力,如引力、反奇力,其中反奇力是引力之源,这种类型的力可以用水漩涡形来表示。这两种力在对抗中形成对立的统一。这两种力的和谐运行才能形成宇宙万物。如引力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反引力子,而反引力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粒子泡沫,如反奇子弧线向内的力束缚着正奇子,正奇子直线向外的力支撑着引力子(反引力子)泡沫。
  球形的正、反奇子构成球形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球形的正、反引力子构成球形的粒子,球形的粒子构成球形的原子,球形的原子构成球形的天体和众多天然的球形物体,球形的天体构成球形的星系,球形的星系构成球形的宇宙,就象混沌学中的分形几何,这一切都是正奇力与反奇力相互作用,或者说引力与反引力的相互作用使然。
  §1.13真空本质和对称性破缺
  真空不空,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中运行着光速的光子、中微子,超光速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用E1=ma^2方程计算,真空中蕴藏着的能量是很大的,而且不同区域的真空蕴藏的能量差异极大,如黑洞奇点的真空区和宇宙奇点的真空区与宇宙广大区域的真空相比较。
  宇宙真空充满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而且由于纯引力的黑洞存在,宇宙总体上已出现了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不对称,即引力子总量多于反引力子。对称性破缺的本质来自于宇宙真空的不对称性产生真空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
  如果系统受到一个小扰动破坏了它的对称性,我们说它的对称性破缺,比如,原子中的这样一个扰动可以由电场引起,由于扰动的作用,原子将不再停留在它原先的定态上,而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并发射或吸收一个可见光光子。对称性破缺同样出现在粒子中,这时的干扰因素就是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引力子和反引力子。之所以出现宇称不守恒,是因有些粒子在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干扰下,必然会出现上述现象,而且较易出现在有弱核力参与的粒子转化过程中,因为这种力较弱,即反引力场较弱,较易受到外界的引力子或反引力子的干扰。
  在宇宙中,上下级物质特别容易产生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粒子级物质较易对原子形成干扰,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结构材料,同理,引力子级物质较易对粒子形成干扰,形成对称性破缺。而引力子级物质对原子、分子、生物体较难在短期内形成可察觉的干扰,因为它们存在巨大的质量差异,这种干扰只能渐进式的,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过程,引力子级物质最先影响粒子级物质,通过它逐渐对原子形成影响。
  粒子世界的不确定测不准就是因为粒子质量太小,而宇宙真空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密度比光子、中微子等粒子高出很多倍,引力场使得宏观宇宙的时空都发生弯曲,粒子在无数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的碰撞干扰下,出现不确定测不准是必然的。
  正是真空的这种特性,造成宇称不守恒、CP破坏及时间(T)反演不变性的破坏、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等一系列对称性丢失。而且宇宙必须存在对称中的不对称,完全对称的宇宙将会凝结,如果正奇子与反奇子在对抗与协同中完全对称,将不可能形成引力子与反引力子,如果正、反夸克组合出完全对称的正、反质子,正、反中子,今日的宇宙将只剩下微波辐射。
  §1.14宇宙微观量子环境

  粒子能在真空中产生,实际上是由真空中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组合成的,在宇宙空间中,引力子、反引力子的密度比光子、中微子高得多,整个宇宙就象一碗充满引力子、反引力子的汤。宇宙不同区域,能量差异极大,能量越高,这碗汤中的引力子、反引力子就越浓,因此在高能加速器中,是极易从真空中生成一大群粒子的。宇宙中所有粒子都时刻辐射着引力子、反引力子,同时又从外界吸收引力子、反引力子,两者总体上形成平衡,如果出现不平衡,就产生多种对称性破缺。
  宇宙真空就象充满引力子、反引力子的汤,可以用水来作比喻,拧开水龙头往一个空杯子里灌水,水流在杯子中的混沌运动就象宇宙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汤,在水流的高速碰撞中会产生众多泡沫,这些泡沫就相当于在真空中生成的粒子,泡沫上的水分子就相当于引力子、反引力子,只不过大小不同而已,宇宙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有共同起源。
  宇宙中运行的引力子、反引力子时刻与各种粒子进行着能量交换,如果将粒子比作人,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相当于空气,如果将粒子比作水中的鱼,那引力子、反引力子就相当于水。
  电场、磁场作用力的载体是什么?如果是某种与电子、光子同级的粒子,科学家应该早已找到。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是载体是什么?电子、中子等粒子具有磁矩,这一切都表明,有一种比电子小得多的量子时刻在电场、磁场中起作用,这就是反引力子
  磁场、电场的载体就是反引力子,磁铁之所以能克服地球引力,吸起近距离的铁片,是因在磁铁四周小范围区域内的反引力子流密度,超过地球引力场的引力子流密度,在强磁场附近,时空也是弯曲的,这回不是因引力场造成的时空弯曲,而是磁场中反引力子运行造成的。
  反引力子即是科学家久寻而不得的磁单极子。磁单极子即磁荷,是把磁置于与电同等地位的一个假设的实体。就像电荷产生电场一样,必然存在作为磁场之源的磁荷。电荷与磁荷实际上都是微观反引力场与微观引力场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因此可以将电荷、磁荷量子化,它们的作用实体都是反引力子。
  原子时刻在辐射和吸收能量,物体的吸热与放热的过程就是原子吸收与辐射能量的过程,原子中的电子吸收光子,使电子跃迁到一个新能级,即电子与原子核的距离增加,使原子间的库仑斥力增加,原子核引力场对周边的原子的束缚力降低,原子膨胀,表现为物体吸热膨胀。如果固体不断吸收能量(光子),将使原子间的引力进一步降低,使原子、分子结构松动,进而固体软化、液化、液体气化,当物体释放热能,则正好是上述的逆过程。
  氢气之所以需在低温、高压下才能液化,是因需要用低温使电子释放多余能量,降到较低能级,使电子靠近原子核,原子体积缩小。由于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原子核引力场很弱,所以需要用高压使原子间克服它们外围的电子产生的库仑斥力,氢原子核引力场在高压的帮助下与电子间的库仑斥力相平衡,使氢气转变成液氢。
  原子外围的电子间的库仑斥力,使轻原子即原子核引力场较弱的原子如氢、氦、氮、氧很易保持气态。空气中分子之间的间距都很大,这正是电子间库仑斥力导致的,电子间的库仑斥力是超距作用,即电子之间并没有接触,这种作用媒介就是反引力子。而重原子即原子核引力场较强的原子如铁、铜很易保持固态,是因它们的引力场强,能轻易克服原子外围电子间的库仑斥力,辐射出的引力子能将周边原子牢牢网在一起。
  在原子世界有一种规律,即越轻的原子越易形成气态物质,越重的原子越易形成固态物质,原因在于轻原子的核子数量少,形成的原子核引力场弱,相比之下,原子外围的电子库仑斥力就显得较强,两个轻原子相互靠近,首先触及的就是原子外围的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使轻原子聚集体较难液化。在重原子中,有一些原子的金属键能不强,使固体软化或处于液态,如金、汞、铅,这是因为这些重原子的最外层或第二、三层被10-14个电子所填充,这些重原子之间的库仑斥力比其它重原子要强一些,相对的,其引力场的吸引力要弱一些,使固体软化或处于液态。
  在自然环境中,构成物体的原子在频繁地吸收或释放能量(光子),使得原有的四力平衡逐渐产生变化,使物体老化,如塑料老化,金属疲劳。
  人们对中性原子、正离子、负离子的认识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人为地设定正、负电荷对称是原子的标准模式。实际上自然界中大部分原子都是以正离子或负离子的形式存在,而且单靠库仑静电力根本无法使原子组合成分子,因为原子表面都是同性相斥的负电子。在粒子组合成原子,原子组合成分子的过程中,正、负电荷对称并不是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引力与反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的对称。
  过去人们认为正、反电子相撞湮灭成光子,其实用湮灭这个词是不恰当的,因为光子与光子相撞后又能生成正、反电子或正、反夸克。在解决了粒子质量生成疑难之后,就会发现0质量的光子与有质量的电子、夸克之间的转化是很正常的,它们之间只是相互转化,而绝不是湮灭。
  在原子中,电子之间的库仑斥力使电子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占有各自轨道,这种库仑斥力的载体是什么?因为电子之间彼此没有接触,笔者提出,那就是超光速的反引力子和引力子,也只有超光速才能在光速运行的电子之间产生作用力。在两个原子彼此靠近的过程中,也会出现相似情况,两个原子外围的电子之间也产生库仑斥力,这种作用力是超距的,即电子之间没有接触。将电子比作两个人,在两个人没有接触时,就已向对方辐射光子(红外辐射),这些光子就相当于反引力子和引力子。
 按照传统原子、分子理论,不同种类的正离子(如钠离子、铁离子、汞离子)对同一负离子的吸引力应该是相同的,但实际上是质量大即核子数量多的正离子的吸引力大,且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这正是强弱不同的原子核引力场导致的。

 

  §1.15超大统一之路
  解决了粒子质量生成问题,就能发现传递电磁力的光子,传递弱核力的中性玻色子Zº,传递强核力的π±π°介子,都是反引力在与引力对抗中的不同态,它们都是由夸克、轻子产生,结构材料相同,都是由反引力子与引力子构成。
  在光子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统一的,即表示为统一的反引力场。光子是反引力与引力完美的对立统一体,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完全对称,因此质量为0。其它有质量粒子都是因为存在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不平衡、不对称,才生成质量,不平衡就存在释放能量的需要,且不平衡度越高,生成的质量就越大,释放的能量就越高,如质子、中子的质量大,是因内部不平衡度高,因此释放的能量大,如强核力。再看电子、中微子,它们内部不平衡度越来越小,因此质量也小,释放的能量也少,只参与电磁力、弱核力的相互作用过程。
  反引力如何分化成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光子、电子、中微子、夸克等单一粒子的差别仅在于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分布、强度不同,反引力子和引力子的数量不同,其中夸克中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很不平衡,极易衰变成光子,只有三个夸克组合成质子引力场,才能稳定,因此质子的质量大,夸克的不平衡使质子、中子等重子具有释放强大能量的潜力,当质子、中子组合成原子核引力场,在这种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核子的内源不平衡被瞬间释放出来,核子中的反引力子、引力子组合成光子,向外直线辐射巨大能量。
  核子中存在着三种势垒,即三种反斥力,在10^12厘米附近为电磁力(库仑斥力),在10^13厘米附近为强核力,在10^15厘米附近为弱核力,这三种势垒都是在质子引力场或原子核引力场的束缚下形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就是反引力的不同表现。质子中的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很不平衡,因此在10^13厘米以下表现为反斥的强核力,在其外围的引力子流也特别密集,表现为强大的吸引力;在10^12厘米附近,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的对抗正好处在产生电荷的阀值上,使质子带电;在10^15厘米附近,反引力子与引力子数量少,对抗度低,因此表现为弱核力。
  在电子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的对抗正好处于产生电荷的阀值上,使电子带电。在中微子中,左、右引力场,左、右反引力场相对平衡,低于产生电荷的阀值,因此中微子是电中性的,且质量小。
  目前发现的重子、轻子、介子、超子等众多粒子,使粒子物理理论出现一片混乱,人们搞不清它们之间真实关系,但真实的粒子世界必然是非常有序的,就象现在人们已了解的原子世界和分子世界。现在的混乱是因为人们对它还不了解,就象几世纪前人们对原子和分子的认知。现在的粒子物理学家就象几世纪前的化学家,目前人们对粒子是否为物质最基本单位的争论,与十九世纪的人们对原子的争论相似。
  笔者提出的粒子模型非常简单、合理,显现大自然质朴、对称的美,在这种模型中所有粒子都是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相互制衡的对立统一体,是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的平衡体。所有粒子的差别只在于反引力子与引力子的数量不同,左右反引力场与左右引力场的强度和运行方向的差异。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稳定粒子是反引力场与引力场长期平衡、对称的产物,介子、超子等所有不稳定粒子是稳定粒子转化中不稳定的中间态,在这种转化中反引力子和引力子,反引力场和引力场还未形成平衡。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反引力在与引力对抗中分化而成的。
  今后可将粒子分成两类,一类是稳定粒子,只有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这四种,如果加上进入原子核引力场才变得稳定的中子及它们的反粒子一共是九种,稳定是粒子的常态,它们构成稳定的宇宙。另一类是不稳定粒子,它们都是稳定粒子转化时的中间态,在不同能量级的加速器中,稳定粒子转化时的中间态是极多的,也就是所谓不稳定粒子是极多的,就象是万花筒,够人类研究几万年。
  过去,人们在探索超大统一理论时存在一个很大误区,即把统一所有粒子的希望寄托在寻找同级粒子上,实际上要统一这些能相互转化的粒子必须探索它们是由什么构成,因为它能相互转化必然还有内部结构,不可能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粒子就象一杯水。如我们要统一分子世界,就必须先找到它们是由什么构成,找到了一百多种化学元素,就能方便地将纷纭复杂的分子世界统一起来。如我们要统一原子,就必须先找到它们是由什么构成,找到了质子、电子、中子,就能简便地将所有原子统一起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统一所有粒子就必须从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着手,那什么物质比粒子小呢?这在目前的加速器中是观察不到的,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宇宙天体这个超级实验室,恒星是原子的世界,中子星是粒子(中子)的世界,由中子星塌缩成的黑洞里有什么?只有引力及其载体引力子,因此引力子必然是粒子的结构材料之一,但一种引力子不可能构成稳定平衡的粒子,因为引力子只产生向内的力,必须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力来制衡它才能形成稳定的粒子。我们再联想到宇宙大爆炸之初,引力是最先生成的,根据对称性原则,与引力子同时诞生的必然还有一种同量对称的反引力子,它们是反引力的载体,这些反引力子不可能消失,那今日它们又在何处?那要看引力时刻在与谁抗衡着,无疑是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由此可知它们是由反引力分化而成,所有粒子都是由反引力子和引力子构成。由于反引力的直线向外性,必须在与引力的对抗中才能稳定存在,因此由反引力分化成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是以粒子为载体。
  大统一能标10^15GeV是一个极高的能量,迄今为止,人类制造的加速器的最高能量为10^3GeV,与之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如果按照原有的思路走下去,想用今后三百年内人类能制造出的高能加速器来建立大统一模型是极难的,因此必须借助于宇宙天体这种天然的实验室,那里的能量是加速器的10^1210^30倍,而且是免费的。用现有加速器来建立大统一模型,就象点燃2公斤汽油来推测5000万吨级氢弹的威力,因为随着能量、温度的跃升,实验结果是大相径庭的。
  虽然人造加速器在建立大统一模型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但在人类探索粒子级物质的运行程序(运行规律)方面却有非常大的用途,通过仔细观察和计算,可发现粒子在低能量级上的各种运行程序,它是探索粒子奥秘的必要工具,笔者建议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合作建造更高能量级的粒子加速器,使投入的资源形成更高产出。
  笔者同时建议创立宇宙天体量子实验学,利用天体的超级能量来研究粒子、引力子、反引力子、正奇子、反奇子运行的各种规律。这种天然量子实验室的能量级是人工机器在几十万年内都达不到的,不仅可以进行众多在地球上属不可能的实验,而且投入很低,只需设计高灵敏度侦测仪器。
  在宇宙天体实验室中,时刻都在进行着四力大统一的过程。在原子中,引力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实现对立统一的平衡。在恒星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进行激烈对抗,并形成长期平衡,但最终必将是引力获胜,在恒星塌缩成的中子星后,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逐渐走向统一,集聚在中子中与引力作最后抵抗,最终引力将中子压碎,塌缩成引力子和反引力子,反引力子在巨压中转化成引力子,融入纯引力子的黑洞。在黑洞中,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实现统一。加入正确引力的超大统一模型,能使四力简便地统一起来,能使广义相对论与量子理论形成和谐的统一,而过去的错误,恰恰是人们对引力存在极大的错误认识。
  目前物理学界探索超大统一理论,太注重理论计算推导,或者是一种纯数学游戏,有时难免走进死胡同。而没有有效利用宇宙天体这个天然的实验室,自然科学的任何真理都存在宇宙中,宇宙天体天天在演绎着各种科学真理,超大统一理论也在其中。真理就展示在我们面前,只在于找对方向。
  一百种原子可以统一分子世界,三种粒子(质子、中子、电子)可以统一原子世界,一种引力子和一种反引力子可以统一粒子世界,一种奇子可以统一引力子和反引力子,统一宇宙万物,宇宙万物的源头是同一的,且越接近越源头就越简明、质朴。
  如果将螺旋运行的反奇子与圆周运行的正奇子看成是,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可容纳经修正后的超弦理论。由于传统理论的光速限制,以超超光速运行的类点能量正奇子反奇子就被看成是两根在运动(见图3940),两者都与普朗克尺度(10^33厘米)相当。正、反奇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中的态可以理解为态即是指正、反奇子这种类点能量本身。正奇子(d)与反奇子(b)的不同组合就可以演化出宇宙万物,与的不同振动模式道理是相通的。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毕竟是近百年前的产物,当时人类的科学认知与今日有着很大差距,特别是相对论的光速限制和对引力子运行路线的错误描述,及对微观引力场的不了解。当爱因斯坦致力于建立统一场论,实际上是被他自己建立的理论掐死了,他描绘的引力场不可能与电磁场统一,也给后人建立超大统一理论设置了一个陷阱。爱因斯坦用3年时间建立了狭义相对论,用8年时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但却花了30年时间而未能建立统一场论,说明他的引力理论存在一些问题,因为电磁场理论已经实践证明为一种较完善的理论,而两者不能统一,问题只能出在他新提出的引力理论上,众多科学家沿着他的思路走下去,结果必然碰壁。从事科学探索工作,出错是难免的,就象爱因斯坦专门设计的宇宙常数,而且爱因斯坦的一些思想与当时新兴的量子力学相左,实践证明是量子力学一方正确,但这些错误并不影响爱因斯坦成为一代科学巨匠,他的许多思想依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爱因斯坦遭受挫折的根源,在于他的方程本身的结构。30年来,他被这一表述中一个基本的缺陷所困扰,方程的一边是时空曲率,他把它比作大理石,这是因为它有一种美丽的几何结构,但他很不喜欢这个方程描述质能的另一边,他认为另一边是丑的,他把它比作木头,时空大理石清晰而精美,质能木头却是一堆令人讨厌的混杂物,它看上去形式杂乱,从粒子、原子、分子到岩石、生物、行星和恒星。爱因斯坦猜想有朝一日单靠大理石解释木头的所有性质。对于爱因斯坦而言,木头就是时空的扭折,然而量子物理学想到的是反面,他们认为,大理石能够变成木头,即爱因斯坦的度规张量能被转变成引力子,引力子则是荷载引力的离散的能量包,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人们一直认为不可能在它们二者之间达成妥协。实际上两者都有正确的成分,爱因斯坦指的是天体引力场的引力子运行的结果—“时空弯曲,量子物理学指的是引力子这种类点能量本身,但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粒子和引力子是两种不同级的量子,引力子是粒子的结构材料,如果看到这一点,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在笔者提出的四力统一公式(引力=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中,公式左边的引力以引力子为载体,可以代表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代表大理石,公式右边的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以粒子为载体,可以代表由粒子构成的宇宙万物,代表传统量子物理学,代表木头,因此推演出大理石=木头,两者是一体的,只不过是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爱因斯坦站在宏观天体引力场中引力子的角度,传统量子物理学家站在粒子的角度。
  从事科学探索工作,最关键是思路正确,如果沿着一条错误的思路走下去,那它的核心成果必将是错误的。
  目前,自然科学正朝着整体统一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融合自然科学每一个领域,只有不被宇宙万物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不被各种人为设定的学科界线所束缚,才能找到宇宙质朴的真理。
  §1.16量子理论的过去和未来
  传统量子力学、量子场论实质上研究的是反引力和反引力场,与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是对立的,两者各有偏废,都是不完备的,即人们在研究反引力时,却时刻受到在其中起到50%作用的引力的干扰,形成混沌,所以在量子力学领域出现了众多的测不准不确定和波函数的塌缩,只有将引力量子化,将引力和反引力统一起来,即统一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才能臻于完善。而实际上反引力与引力,反引力场与引力场正是在对立中形成统一,在相互制衡中形成稳定的宇宙物质。
  薛定谔方程与描写声波、电磁波的那些微分方程相似,属于反引力场范畴(参见图69111213141516)。
  过去人们按照传统的点粒子场论(即反引力场)来处理引力量子化理论,这种方法必然导致无法重整化的发散,因为引力场恰恰与点粒子场相反,呈向内旋涡运行,而且引力子的尺度1024厘米左右,并以超光速运行,加入上述数据,过去的疑难将迎刃而解。
  在量子实验中,观察者的观察会干扰实验结果,因为我们必须接收实验物反射的光子,才能进行观察,而且观察者的介入,会改变实验环境中的引力场与反引力场的分布,也就是说引力子、反引力子、光子会干扰实验结果。
  笔者的量子引力理论是融合当今天文学、量子物理学、广义相对论、宇宙学的产物,笔者发现宇宙中存在粒子引力子奇子三级量子,最终解决了困扰物理学界的众多问题。
  笔者将相对论和传统量子理论稍加修正,便使之统一起来,不过这当归功于近百年来无数科学家创造出的丰硕成果,如果没有这些作基础,笔者就不可能将众多新旧模块进行重新组合。人类在过去百年内创造的科技成果超过之前三千年的总和,在如此丰厚的科技硕果中,不酝酿出一种具有巨大革新意义的科学理论,反而是件怪事。
  在原子、分子、粒子中加入万有引力,将使涉及粒子、原子、分子的一系列理论都必须修正,自然科学领域将出现大革新,必将涌现出一大批新理论、新成果,这就为广大科学家提供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就象牛顿、爱因斯坦在不同时期创立引力理论后,自然科学领域出现的崭新气象。引力奥秘的每一次展现,都能为反引力的人类创造的反引力理论提供重大机遇。
  从量子理论的发展方向看,如果将宇宙奇点量子化,就能建立一种包罗万象的、统一自然科学的理论,笔者称之为量子宇宙奇点理论,是一种终极理论的雏形,当然还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人类的科学探索之路是永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