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参观栟茶中学后记

参观栟茶中学后记

作者:来自网络|来自网络    转贴自:来自网络|来自网络    点击数:2646


 

编者按:如东县栟茶中学近年来高考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全省基础教育领域一颗璀璨的明星。05年高考,他们更是异军突起,一枝独秀,获得全市、全省各项指标的第一。栟茶中学地处农村集镇,栟茶中学的成功对我们有哪些借鉴。现摘录一组系列报道,相信你阅读之后,一定会有所启发。

系列之一“当真”就能“成真”

在栟茶中学的几天中,我们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该校“真、实、精、严”的校风,其中印象最为突出的是“真”。和他们相处的人,谁都不会不相信他们不多的言语却至真至诚:栟中是靠“真”取得成绩,赢得信誉的!

栟中人说话、做事都非常“当真”。举几个例子。先说“青蓝工程”,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开展过这项工作,都能在“总结”、“汇报”时洋洋洒洒说出许多,但这当中不乏掺人水份。有的纯粹是形(名)存实亡,或者“开头轰,中间松,最后空”;其中最为致命的是没有配套的评价机制,做好做坏一个样,效果可想而知。栟中却不这样,师徒结对后,徒弟每上一堂课,都先备课,后听课,再改教案,经师傅认可后再上课。而师傅的每一堂课都要向徒弟开放时实行“师徒捆绑”,只有师徒皆佳者才能被评为优秀。这佯,徒弟的进步自然很快,他们所在的班级每次考试成绩都不会与其他班有较大差距,有的甚至相比更高,从而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整体的提高与优化。

再比如,栟中有一个系统的上课制度。还说新教师,到校后第一星期用他们要上“亮相课”学校据此对其素质进行全面评价。一个月之后再上“过关课”,那些明显影响教学效果的做法必须立即大力改正。一年内要参加教学比武,好的课要上全校观摩课,而且必须有较强的指导性作用。学校“行政听课”也很正常,所有的教学管理人员(包括一把手)都要在集中听课那天深入课堂,下周一党政联席会要着重评价“行政听课”的情况,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评出等级,没能达到良好级的教师要限期达标。接受采访的老师们几乎都“头头是道”地跟我们说起以上这些制度,从他们的言谈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制度本身已经内化为他们的教学行为习惯。我们敢断言,这些制度不可能停留在报告上、口头里,他们确确实实是这样做的——而这或许才是栟中与其他学校的根本区别所在!

培根说:“凡有所学,必成性格。”我要说,凡有性格,必成行为。栟中人“当真,表现在几乎每一个行为或细节中。比如,课间操时我们观摩了该校独创的“课间拳”觉得一切都好,唯独喊口令没有音乐伴奏,缺乏美感,体育老师当天就选了几支曲子,请我们一起来定夺,然后录音合成;该校正创省四星级学校,请我们“会诊”,“会诊”结束后不到一小时,我们的意见就被打印发给全体中层以上领导。认准了就“当真”,“当真”了就雷厉风行、不折不扣地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好,还有什么理想不能“成真”?

从“当真”到“成真”,中间必经之环节是“玩真的”。反观我们的南通教育,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不正是因为我们“当真”、“玩真的”?又反观我们的某些学校,工作不尽如人意,跟栟中,跟先进学校有明显差距,并且差距还在越拉越大,问题症结或许并不在于不懂得如上所述的诸种管理方法,(相信大家是“懂”的)而在于没有十分地“当真”,“玩真的”功夫也远没到火候。

“当真”才能“成真”,“当真”就能“成真”。愿我们今后的工作都从“当真”开始起步

谁都能跑“马拉松”

 “马拉松’”是一项里程为4O余公里的长跑运动,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跑完全程,需要巨大的体力、耐力和毅力。毫无疑问,不是谁都能跑“马拉松’”的。

我说“谁都能跑‘马拉松’”,当然不是说栟中人都是运动健将,都能驰骋赛场。我的意思是.栟中人个个都有“长途奔跑”的那种坚持的毅力,都有创适奇迹的那种坚强的意志。他们也许无法用双腿走出一个“马拉松”,却能用自身的努力、奋斗和进取写就个人或学校事业史上的另一段“马拉松”。

2000年暑假,如东县一批优秀教师纷纷“孔雀东南飞”,到上海、苏州等大城市工作,栟茶中学也没能例外,原来安排在新一届高三的7名数学教师中就有5人在开学前几天相继离开学校,这就像业已建成的房屋被抽掉了大梁,面临着随时坍塌的危险,学校高考年年攀升的大好格局很有可能因此“毁于一旦”。情急之中,只得从高二年级数学教师中抽出5人顶上。这5人都是没有高三教学经历和经验的年轻同志,有的曾经在高一至高二的教学中经过了几次来回。学校领导找他们谈心,调动他们的积极住,他们想,这对自己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于是把任务接受下来,与其他两位同志戮力同心,终于在第二年的高考中不负众望。全校数学成绩比前一年高出17分,学校在全省高考综合实力排名中首次跻身25名以前,比前一年一下子进了44位,被喻为“一匹令人瞩目的黑马”,其中数学学科的贡献最大。

欣喜之余,学校领导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一个道理:只要提供一个合适的舞台,谁都能够亮出自己的风采。于是.他们大胆地把同志推到高三教学一线中去。这些同志自然时时在心里告诫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从而把精力、心力和情感等都调整到峰值状态,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表现,还是阶段成效,都相当不错,这又给老同志以压力和动力,全体高三教师就在这种彼此促进、相互砥砺的氛围中携手走向了成功。近几年来,新高三教师没有一个不是“旗开得胜”;近几年来,也没有一年不涌现出十余名乃至更多的新的优秀高三教师。高三教师队伍的“底盘”越做越大,很自然地,高三教学取得成功的底气也越来越足。

希腊的那个名叫菲力必德的士兵从马拉松战场一路奔来,他一口气跑了4O多公里,我相信,如果不是“报捷”给他带来的精神动力,他不会给后世留下这么一段近乎神话的故事。同样的,栟茶中学人人都能跑出了属于自己的“马拉松”,也是因为无论是个体,还群体,都有着一种强大的、在某种意义上无坚不摧的精神动力。它除了源自于代代传承的校风,源自于个体的心灵深处,也源自于学校的工作制度和合作机制,这种制度和机制使每个人都不会给自己一个落后的理由,一方松懈的空间,一次当“陪衬”或“绿叶”的宽容;还源自于栟中的领导层对(给)全体毫无例外的期待、动力和平等的机会,源自于由他们“发起”的“要做就做最好的”理想追求。

“马拉松”是遥远的,是单调的,但如果在“马拉松”的征途上有一群奋力竞先争优的人,如果这一群人有着非常美好的“共同愿景”,那么,“马拉松”就会成为对生命风景的一路欣赏。而栟中人正是这样的“长跑者”!

 “不收你,为了对你负责”

随着高考成绩的年年攀升,栟茶中学芳名远播,声誉日盛,想到这里来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每年都有门槛被挤破之虞。在各校普遍为争夺生源而展开大战的形势下,按理说栟中的领导老师应该大开其门,广揽生源,广收财源。但他们没有这样做,每年都根据招生政策并结合学校实际,划定分数线,线下的学生一律“婉言谢绝”。所以,这两年,学校的规模在一种有序的状态下有所扩大,但绝没有竭泽而渔,耗尽自身在增大规模效益方面的所有潜力。

栟中人不愿去做以近害远的事情。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们不无限招生,还源自于一种思想,用姚止平校长的话说,就是“不收你,为了对你负责”。学校的生源定位是,有少部分在全县范围内达到上游(含极少数中考前一百名的最优秀学生)大多数为二流成绩。招收的学生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区间并不大。因此学校就以二流成绩学生的学习表现为教学的起点,教师准备和组织教学都以这部分学生能够接受、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为掌握难度和进度等的主要标准和依据。这样一来,教师教起来就避免了为兼顾“两极”而“疲于奔命”的情形,学生中间也较少出现过大分化以及“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无论是教还是学,针对性、有效性和达成度都比较高,教学效果当然较为显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栟中不是严格地实行有限招生,而是“来者不拒”那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其实这种“设想”可谓多余,因为过多招生、滥扩规模的事在不少学校出现过并且还有可能继续下去。在他们那里,教师难以确定教学起点,颇有无所适从因而事倍功半之感;许多学生则因“一刀切”或“一锅煮”的教法而丧失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或者因费力追赶却无济于事而信心顿减,自暴自弃……总之,教学很容易呈现混沌乏序的情状,整体教学绩效不容乐观。其中大多高缴费的低分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远远高于一般的学习成本“打了水漂”。追本溯源,这当中确实或明或隐地存在着办学主体对学生未来不够负责的心理,言重一点,也可以说是一种集体自私或小团体主义心理,这与我们应有的办学追求、办学宗旨不无悖离。

栟中一贯推崇分层教学的思想。其实这种思想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时,也表现在初始的招生过程中,即把差距区间较小的二流成绩的学生吸收和集聚过来,形成一个有较大相似性、较多共同点的学生群落,这是一次相对宏观的“分层”。“分层”的好处或目的在于能真正地因材施教,很显然,这样的好处或目的在栟中不难达成,而它们的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又正是“对你负责”之精神的成效。

学生的前途是需要有人负责的,从(开始考虑)招收他们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应该有为其负责的精神准备。我想,有了如此之精神准备,不惟栟中,我们所有的学校都会在招生这一环节中更谨慎一些,从紧一些,也主动一些,这样做,已经赢得了“成功的一半”!

 “吃苦”也要讲科学

到栟茶中学来考察学习的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高考这么好,学生苦不苦。学校领导和老师坦言,不刻苦、不吃苦怎能取得好成绩,“吃苦”是免不了的,学校几十年来的校训中就有一句话:“能吃苦方能求进步”。“吃苦”不等于蛮干,“吃苦”也是要讲科学的。

“栟中人”的“吃苦观”反映了他们一贯坦诚实在的精神和为人风格。高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骨眼”。对此,学生毫无疑问要有充分的攻坚克难的心理准备,要吃得了苦头。谁想轻轻松松,谁就不可能走向成功。但“吃苦”并不意味着不要遵循规律,更不意味着要使学校和高三生活变成“人间炼狱”。我想,在升学竞争非常激烈,高三学生普遍都较为辛苦的情况下,怎样去“吃苦”,或者说,“吃苦”是不是“讲科学”,或许才是该校学生与其他一些学校及学生之间形成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所在。

该校的一些想法、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是,教师多吃苦,以此赢得学生的相对轻松。严格禁止用现成的试卷,要求教师尽量多占有资料,在此基础上,把最精华的试筛选出来.整合成新的试卷,尽最大可能使每一份试卷、每一道题目拥有较强的典型性、代表性,都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以简驭繁。为了筛选和重新编制试卷,每一位教师每学期都要用掉几盒划纸刀,由此可以想见,他们涉猎了多少资料,花费了多少心血。相应的,学生练习的题目就变得少了,他门根本不需要去钻题海,进行大量的重复、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劳动,所以“苦’”也就“苦”得有限了,以少数人的“苦”换得大多人的“不太苦”这当然是“合算”的、是符合“节约高考成本”之原则的。

其次,该校十分重视“劳逸结合”。这应该是老生常谈了,问题是有些学校或者口是心非,说的一套,做的一套;或者平时还能注意,到最紧张时就有意无意地抛之脑后,让学生拼消耗,打疲劳战。正如笔者在第一篇随笔里所说的,“‘当真’才能‘成真’”,该校对“劳逸结合”十分“当真”,通过制度、纪律和管理,“逼迫”、要求和引导学生学习时倾尽心力,休息时彻底放松。如,保证学生每晚有七个半小时睡眠,另外,每天还有一小时午休,这佯学生的疲劳度得到控制,精力相当充沛。他们还切实加强体育锻炼,学校自创的“课间拳”动作协调、舒展,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紧张,学生说,20分钟的打拳活动就像是一个很好的加油站,后续的学习因此有了强劲的动力。该校的文娱和文化生活也不打折扣,每年都搞一次全校性的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这些活动客观上有利于学生身心的调节,使学生在徐疾有致、张驰互济的心境中健康成长。

第三,给“苦’”涂上一层“糖衣”。所谓“糖衣’”就是心理的疏导,是精神的鼓励、意志的激发。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再苦也觉得甜,乐此不疲,欲罢不能。该校正是这样的,越是到紧张的时候,学校领导、年级主任、班主任及课任教师等越是多找学生谈心,多给他们“打气”;越是学生感到苦恼和困惑的时候,越是多去寻找和发现他们的优势和优点,使学生对自己产生一种良好的暗示心理,相信自己能行,从而产生强大的内驱力量。每一个个体的精神都是振作的,这样很容易形成众志成城的局面,形成和谐奋进的氛围。该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特别团结和融洽,这种宽松的人际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种很好的“糖衣”。

“吃苦”是不要紧的、要紧的是“科学”不“科学”。“吃苦”一旦和“科学”结合起来,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裂变”威力。走进该校,谁都会感受到这股迷人的威力……

 “赤脚走在走廊上”

栟茶中学的管理以“严、精、细、实”见长。“细”表现在每一个管理环节中,他们努力做到丝丝入扣,滴水不漏。

“细”是一种工作态度、工作风格,更是爱心的表现。一个爱心淡漠的教师绝不会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尽管未必都细致入微,毫末在目,但至少会在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关键性“细节”处在意、留神,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一句话,有没有细心,是衡量有没有爱心、爱心浓淡等的一个重要尺度。

“栟中人”有细心,他们于细微处见爱心,于细微处写下教育的华章。一位班主任讲,高考在即,为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每天早上班主任都自觉早起,悄悄来到学生宿舍楼,看有没有学生在铃响之前起身。一旦发现,便轻声相劝,让他们回床休息。几次一来,就没有学生“犯规”了。有的班主任在上楼之前脱下皮鞋,以免鞋底落地发出的声音扰乱了学生。“赤脚走在走廊上”,一个对这些老师来说也许就根本没有“经心”的细节(是的,我相信他们做出这个动作完全出于“下意识”)却非常集中而强烈地折射出一颗十分宝贵的爱心,这样的细节,这样的爱心,怎么去言说,怎么去评价都不为过。

这当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这佯的例子在栟茶中学真是举不胜举。该校是全省第一个在非县城及以上地区所设的高考考点。今年高考、理科类考生提前结束,午间校园里难免有考生走动,为了让文科考生静心休息,先是由两名班主任,后来由全体班主任自动组成了“纠察队”来维持休息区及周边区域的秩序切实保证了这里的宁静……这个细节深深地感动了禁区之外考生(包括外校考生)的家长,他们都自觉地保持静默,或者离的更远一点。

当我问姚止平校长,对心里状态不稳定的学生。学校是怎样对待和关注的。他说中学生心理容易出现波动,所以学校特别要求全体教师细心发现,耐心诱导,热心帮助。他还说,自己每天白天或晚上都要在校园里走一圈,特别是每次考试之后,走得更勤,看看校园里有没有异常学生。有一次夜自修结束,他走在操场边,却发现另一个角落里隐隐绰绰有一个人影,走上前去一名高三女生在哭泣。女生告诉他此次考试不理想。姚校长了解详细情况后竭力劝慰她,帮她全方位地分析情况,鼓励她只要以饱满的精神投入最后阶段的学习,考取重点大学没有问题。他的话使该生破泣为笑,愉快地回到了宿舍。可见,细心有时还可以收到避害趋利、“化腐朽为神奇”的教育“特效”。

写到这里,我想说,当下的教育确实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存在,每时每刻、每处每地都有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事情(件),我们很难找到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良方,去化解各种各样或明或暗的问题、隐患。坦率地说,教育者不能太过“放心”的心态,或者说惟有秉持一种“细心”,才能真正达到“放心”的管理境界。

细心常常会产生耐人寻味的细节,而细节又往往决定命运,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真正拥有一份明敏而持恒的细心。

团队力量胜“球星”

在刚刚结束的四星级学校评估活动中,栟茶中学以优良的校风、卓越的成绩、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到了来自省教育评估院等部门和学校专家的高度评价。当然,专家组也提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在外界有较强影响力的一流名师不多,在今后的办学中,学校必须切实“打造”名师;以名师推动名校的发展,以名师促进一批批优秀学生的成长。

专家的意见是对的。由于区域位置、经济条件等局限,该校还难以吸引更多的最上乘的优秀教育人才“加盟”,同时还难以给现有的优秀人才提供最多的、最好的到外界崭露头角的机会。总之,就像一支球队一样,他们缺少“大腕级”的“球星”;毋庸讳言,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看,他们更像一支二流的球队。

但正如一位青年教师所说,“二流对一流,我们没有球星,只有靠整体的力量”。是的,该校个体的力量也许并不很强大,但“整体的力量”却是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在他们那里,绝看不到“三人成虫”的内耗现象,看不到相互保守教学机密、相互“拆台”等一类的事情;我们能看到的是,彼此间的共同切磋、扬长补短、同舟共济。这种“抱成一团”、“拧成一股绳”的团队合力奋斗的现象是在其他许多学校难以看到的,是“栟中精神”最重要的构件,是它最蔚为壮观的体现,甚至还是这种精神的泉源所在。

该校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令他们倍感自豪的良好校风长期熏染的结果。(人们都说,历史上的“栟中”一直是这样做的。)除此之外,我以为还与他们教学质量管理方法,更具体一点说,与“捆绑式考核”有关。在我们有些学校,学科与学科、班级与班级、年级与年级之间都要围绕成绩展开激烈竞争,竞争结果要与奖金、表彰等挂起钩来,成绩优者自然名利双收,成绩劣者名利难免受损,甚至还要面临下岗、待岗的威胁。教师(如同轨教师、同学科教师)之间当然会离心离德,各自为政;有的或者迫于压力,或者出于虚荣心,或者出于利益驱动而弄虚作假,严重损害了人际关系和学校风气。该校则不然,他们鼓励冒尖,但必须是在“整体优化”基础上的冒尖。例如一个年级中的语文学科,平均成绩要达到某一个水准,各班要超出一个基准,然后班与班之间的语文成绩才可以适当进行比较,进行鼓励或鞭策。如果一个班明显差了,拖了大家的后腿,该年级中的所有语文教师都要集中起来,共同攻关;否则,整个年级的语文成绩是达不到学校所确定的“优良”级标准的。这样一来,各班基本上没有差距,不会出现平行班级差距较大甚至很大的情形;都齐头并进,共同达到优良的标准。这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个成绩考核的方法问题,但在本质上,却于有形无形中把集体精神和团队力量提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和高度来认识、对待和抓好,更进一步说,它对学校优良传统、优良精神的涵育和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当下这个越来越注重彰显个体、弘扬个性的时代里,栟茶中学的做法好像有点逆溯流而动的意思。其实不然,这个社会更是非常需要集体意志、合作精神。有人说:“关系也是生产力。”是的,和谐默契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其中最活跃、最能动的一种因素。在激活此种因素方面,栟茶中学的想法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没有蛀牙”

人生道路上,“常胜将军”不多。而有时候,胜负并不太重要,重要的却在于我们对于胜负的态度。

教育人生也是这样。尽管我赞同杨启亮教授的观点,“我们有理由对教师求全责备……教师必须有万无一失之心”,但理智又告诉我,真正的“万无一失”实际上是很难、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杨教授所说的往往只是一个可望而难(不可)及的理想境界。但“退而求其次”,我们却有理由要求自己以十分认真严肃的态度对待一时的失误和失败,并且“吃一堑,长一智”,从这失误与失败中“反求”、汲取、丰富和升华个人的教育智慧,使后续教育行为不断朝着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迈进。

这一些,也是“栟中人”的思考。采访中,我听到一则故事:

期中考试,某文科班数学成绩很不理想。评讲课前,学生们都做好心理准备,等待着老师的批评。但老师没有这样做,他很诚恳地对大家说:“这是我将近二十年教学生涯中的第一次,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期中考试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我们有信心和勇气迎接一年多以后的高考,我们的目标是——”学生齐声应答:“高考!”老师微笑,摇头:‘不,是‘没有蛀牙’!”学生被老师的“幽默”逗乐了,但很快,他们就“品”出老师的良苦用心,情不自禁地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一些同学,眼角还噙满泪花,他们难以遏制此刻心中的感动和感激。是啊,对于这样一位襟怀宽广、目光高远而又颇有机智和亲和力的老师,又有谁能不怀有深深的敬意,不激发前进的动力,不燃起奋斗的热情?果然,到了期末考试,该班数学成绩跃居年级上游。谁都不难想象,此后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戮力同心,发愤图强,力挽“败局”的!

“没有蛀牙”,是“高露洁”牙膏的一句广告词。用大家都很熟悉的广告词来“勾勒”心中的目标,确实不乏“幽默”。幽默原本就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品位和思维品质,一个性格幽默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健康、上进、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人。但仅仅以为该老师“幽默”,或者说对他的“幽默”作这样的理解和认识,仍然不免失之肤浅。我以为,它还可以理解为“深幽广远,静默待发”。“深幽广远”除了前面所说的“襟怀宽广”等,还指老师对学生所寄予的希望——这种希望不仅是甚至不是一两次考试的取胜,不仅是甚至不是高考的辉煌;而是在全体中,不出智力差的“次品”、体质差的“废品”、品德差的“危险品”和心理差的“易碎品”;而是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全面、和谐和可待续的发展,最终成为“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静默待发”则表现为,面对窘境,不是像某些老师那样,或者独自一人焦灼不安,或者向着学生雷霆大怒,而是处变不惊,临危不乱;而是平心静气,查找问题症结,发现弊端所在,积极而又稳妥地谋划应对策略,探求解决途径。我坚信,有如此抱负、毅力和耐心的老师,以及他所在的群体绝不会“在沉默中灭亡”;我同时又“确认”,不经过这一番“静默”地酝酿、蓄势和“胎动”过程,也绝不要期望出现“破茧成蝶”的美好局面!

“万无一失”真的很难做到,“永不言败”却是我们必须永远保持的一种精神意志。“没有蛀牙”就是此种精神意志的最好表现。我想,有了它,离“万无一失”的教育境界也就不会很远了……

 “无债不穷”

 “无风不冷,无债不穷”,这是南通本地的一句“老话”。“老话”者,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往往都有陈旧、保守的色彩。是的,这句话恰恰表达着这样的意思:只要不欠别人的,哪怕别无长物,也算不得“穷”,也可以心安理得过日子。如果此种心理不被“解构”,那么,它势必束缚人们改革创新的手脚,势必阻碍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步伐。

但在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中,一些人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有意无意地置基础、现状和发展的后劲与潜能于不顾,一味地举债办事,最终使自己或集体陷入了债台高筑、“资不抵债”的窘境。这不仅影响了后续发展,而且也使整个社会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信任危机。有人扬言“债多不愁”,如果这不是聊以自慰的话,那么,它所隐含的心态则非常恐怖:这是一种麻木的心态,是一种逃避和不作为的心态,是一种缺乏责任感和羞耻感的心态……

可惜,当下的教育也没能摆脱这沉重的“钱缰债锁”。不是吗?有一些学校建得像搂堂馆所,气派非凡,但实际上,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为这些学校有很多甚至绝大部分校产是借债购来或建成的,它们外在的繁荣、繁华实在无异于一个海市蜃楼般的梦幻。当然,学校领导却未必这样认为,他们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华东师大陈玉琨教授一针见血地指明这些校长的心态:“借债就不想还,想还就不会借。”不难想象,这样的心态及其行为将会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多大的“窟窿’。

回到关于栟茶中学的话题中来。该校僻处如东西北片,在较为贫瘠的土地上,俨然是一座“村庄中的都市”,显得特别秀丽、幽雅,还不乏一点“洋气”,但也绝不像我们在大江南北能够经常看到的另一些学校,“美轮美免”,恍若宫殿。我以为,它体现的是一种“较为经济而又恰切的美”,具体一点说,就是面积(近120亩)适中,布局匀称,建筑庄而不媚,美而不奢,质朴之中又有着鲜明的现代化气息;而在教学设备上,以满足需求但又不浪费为标准,做到够用而不铺张。这样一来,整个学校所需支出的硬件费用相对于其他同等规模的学校要少得多,学校不必东挪西借,也不必“寅吃卯粮”。姚止平校长告诉我,学校没有一分钱负债,他进而又补充道,像他们一类的学校在目前已经不多见了。是的,如果说该校凭借着较高的教学质量和丰厚的高考成果创造了一个奇迹,那么,他们又以没有负债而同样把事情做好甚至做得更好的实绩创造了另一个奇迹!

我从他们的办学行为中读到了“无债不穷”的更多的含义:不过多地追求外延的扩张,更致力于内涵的丰富和提升;不一味地做大做“美“,更努力地做精做优;不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而是量力而为,既办好今天的事,又不影响明天“办事”。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把办学的负担推向校外,推向政府和百姓,而是自我承担,自我化解——不负债也是他们高风亮节的一种表现!

在负债已经非常普遍,不少学校债务越来越接近积重难返之边缘的现实面前,重新解读“无债不穷”,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提倡少债乃至“无债”,如此,学校的持续发展力才能永不穷尽,永不枯竭!

 “奇迹”的两个成因

栟茶中学无疑创造了一个“奇迹”。平常的事情往往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奇迹”更是这样。从第一次踏进该校校门起,我就经常在思考是什么使它创造了“奇迹”。

创造这一“奇迹”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有两个原因也许是最根本的:

第一,是争创一流、敢夺第一的精神。

该校向广大师生员工明确提出“扫地也要扫出个全国第一”。当然,“扫地”没有全国性的比赛,,所谓的“第一”也无法比出来,只能是一个“虚拟”的东西。“扫地第一”是“虚拟”的,或者说是“栟中人”自己心目中的;但其中所内蕴的精神却是很具体,很实实在在的,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追求更好,追求最好。我不知道这句话最先是由谁说出来的,但在与不少师生“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我却越来越深知和确信这种精神不止是学校领导层的意志,也不止是(部分)优秀教师的信念,它已经真正地、全面地深人到每一个“栟中人”的心灵深处、骨髓之中。因为几乎每一个接受采访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提到这句话,或者在言辞之间洋溢着这种精神。一种坚定无比、始终不渝的精神或许是无形的,但在一个充满凝聚力、战斗力的集体中,它却无所不在,无往不胜。该校就是这样的,我们与其说他们用远远超过一般人的勤奋和无数的汗水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奇迹”,还不如说,是用一种伟大的精神铸造了一个个令人信服的辉煌。

第二,是把平凡事情做到极致的做法。

“奇迹”的一个“定义”正是“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该校在教学和管理中几乎没有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独特做法,他们的做法也几乎是每一所学校都向教师提倡或要求过,也都或多或少地做过的,所以有人说“栟中无秘”。问题的关键是,他们要么不说,要么不做;说了就要做,做了就要达到最高的、无以复加的水准。还以对复习资料的优选重组一事为例,哪一所学校没有在大会小会上对此三令五申?但不少学校的教师并未这样做,或者做得不彻底,他们没有选择地印发资料,使学生不得不身陷“题海”中不能自拔;另外也有不少学校资料堆积如山,最后没有时间发下去让学生练习,造成大量的财力浪费。该校则不然,他们说“浓缩的才是精华”,严格要求教师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十(百)里挑一”,选、剪、拼(教师先)做、印,保证发下去的都是针对性强的好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教学和复习的效率。他们的这些做法又有什么“秘密”可言呢?是的,广为人知的东西应该不在“秘密”的范畴;如果我们硬要说有,该校也有“秘密”之处,那么“秘密”就有另一层意思——它不是“广为人做”,人人能做好的事情。

其实,以上两个“成因”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们在本质上是联系的:“扫地第一”等理念和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我想,真的像栟茶中学那样做到这一点(些),每一个学校都会拥有自己的“奇迹”。

忽然想起那个关于柏拉图的经典故事:苏格拉底要求每一个学生在一年之中每天甩动手臂三百下,结果只有柏拉图做到了,所以后来他成功了,成为大哲学家。我们学栟中,也无妨学学柏拉图!

 维系栟中事业和引领栟中发展的是姚止平校长在多个场合常说的四个字:严、精、细、实。

  1、严谨管理、严格要求、严明纪律是栟中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我校管理以严谨著称,依法治校,从严治教,既注重刚性的制度约束,又体现柔性的人文关怀,严而有格,严而有爱。学校制定和实施班子、教师、学生等层面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健全内部管理、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的科学运行机制,全面、全程、全员育人,促进学校事业快速有序发展。

  2、精致管理、精心规划、精品意识是栟中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寻求人与人、管理与人、制度与人协调一致的最大化,追求办学思想、办学过程、办学绩效创新提升的最优化。我们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以打造精品学校为目标,实施精致化管理。教育、教学、教科、教研牢固确立并充分体现精品意识,建设精品校园、营造精品课堂、设计精品活动、塑造精品教师,让每一名栟中学子都成为素质教育的精品。

  3、细密管理、细心诱导、细致关心是栟中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栟中是人才成长的一方沃土,多年精耕细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同时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质师资。学校不仅讲究管理的层次性,而且注重管理的覆盖面;不仅讲究管理的针对性,而且注重管理的普遍性,各项工作都纳入管理网络。部门工作力求整体联动,协调运作;教育教学力求环环紧扣,有机缀连;学生管理力求规范有序,无懈可击。

  4、扎实管理、朴实教学、踏实学习是栟中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要全面提高办学效益,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质量,不仅需要学者型的教师、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更需要整体优化的教师队伍;不仅需要出类拔萃的学生,更需要整体优化的学生群体;不仅需要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更需要具有濡染滋养功能的育人环境。我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求实求新,带领全校师生形成整体优化的育人系统。扎实的政风、朴实的教风和踏实的学风互动互生、相辅相成,成为栟中鲜明的办学特色。